tags: 治则 血
pages: 268
心主血脉,肝主藏血,脾生血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肾精可生髓化血化而为血,血虚多与心、肝、脾、肾有密切关系,故补血又当区别具体情况结合补脏治疗,须注意调补相关脏腑的功能,以调补脾胃为重点。气为阳,血为阴,气能生血,血能载气,根据阳生阴长的理论,血虚之重证,于补血方内常加入补气药物,可收补气生血之效。血虚与阴虚常常互为因果,故对血虚而兼有阴虚者常配伍补阴之品,以加强其作用。
血瘀治以活血、理血,总以祛瘀为要。血瘀有寒、热、虚、实之分,其治当寒者热之、热者寒之、虚则补之、实则泻之。
血寒治以温经散寒为主,由于血寒多致血瘀,故常配伍通经活络、和血行血之法。
血热治以清热凉血为主。血得寒则凝,得温则行。血热可致血不循经而出血,故又用凉血止血之法。应用清热凉血和凉血止血等寒凉药物,要中病即止,不可过剂。出血而有明显瘀滞者,不宜大剂寒凉止血,必要时配合活血行血药。
出血宜止血,有收敛止血、凉血止血、温经止血、化瘀止血之分。正确地运用止血法,必须分清出血的原因、性质和部位而辨证施治,切勿一味止血,即“见血休治血”之谓。